關鍵詞:標準化;民航;安全;可持續發展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矩”就是一種“標準”?;赝皹藴省币?span>詞的起源,我們深刻的發現,1902年英國紐瓦爾標準誕生、1906年英國頒布國家公差標準、1911年美國現代管理學之父泰勒提出的“標準作業方法”和“標準時間”推動了以大工業為基礎的近代標準化。那么何為標準呢?標準化工作指南》給出了標準的專業定義:標準是指:“通過標準化活動,按照規定的程序經協商一致制定,為各種活動或其結果提供規劃、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或重復使用的文件”。那么何為標準化呢?通俗來說,企業通過一系列活動完成某項業務,然后再通過一系列業務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標準化就是把在這些業務和活動中長期積累的技能、知識和經驗等進行系統分析和整理,進一步提煉成為程序、工藝、流程、標準制度和規范等,成為規范企業生產和管理的規則、制度和標準,其核心就是對各項業務的管理及作業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持續的優化、分析,不斷地以最佳的程序和方法替代原有的程序和方法,標準是標準化的因,標準化是標準的果。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標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地區各行各業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要素和具體衡量指標;標準化是一項綜合性的基礎工作,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技術基礎,是科學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接口技術,是推動技術進步和加強現代化管理的社會公益性工作,因此標準化研究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追逐的熱點和前沿課題。國內外許多學者針對標準和標準化等相關課題(包括標準化提升經濟效益方面、標準化與產業化方面以及標準體系建設方面等)進行了深入的科學研究,如德國卡塞爾大學的克努特·布林德針對標準經濟學作了一個全面的回顧和梳理,并以制造業和服務業為對象進行了系統的經驗實證研究,為評估標準的動因和分析標準化的經濟影響提供了經驗證據[1]。
中國的標準化學科研究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由我們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提出并建立了以系統工程理論為指導的標準學構型。廣大的科技工作者通過總結實踐經驗和學習國外標準化理論成果,開始探索標準化的方法和原理,標準化的理論與實踐已經成為生產社會化和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技術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其在提高產品質量、保障人身和財產安全、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作出了重要貢獻[2]。標準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和內容,其在提升產品安全、強化品牌效應、完善管理和增加產品國際競爭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岳高峰[3]等人簡要介紹了我國標準體系的發展歷程,國外標準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經驗、標準體系及標準化系統、(國家、行業、專業)標準體系表。2013年王金玉[4]等人撰寫了首都標準化發展戰略,在新形勢下,需要進一步創新工作方法,通過實施首都標準化戰略,更好地克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加快實現精細化、規范化、數字化管理,更進一步指出實施首都標準化戰略,將有助于更好地發揮首都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促進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有助于實現規?;彤a業化,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增強競爭力;有助于減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提升城市綜合實力;有助于提升城市科學管理水平,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新期待。張友明[5]等人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科學合理地設計出一個標準化綜合貢獻的指標評估體系,并將其用于實證研究,為產品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社會建設與公共管理的優化和創新等方面提供一種新方法;梁麗濤[6]等人指出標準化作為國家一項基礎性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提出了整合精簡強制性標準、優化完善推薦性標準、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放開搞活企業標準、提高標準國際化水平等方面的建議,努力使我國的標準體系結構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與國際標準化進行接軌,使我國標準化體系更加完善,能夠最大程度惠及企業、惠及民眾。
自2001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成立以來,我國標準化事業進入快速發展車道,標準體系初步形成,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水平持續提升,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全社會標準化意識普遍提高,為加強管理,國家陸續發布了很多標準化相關重要法律法規,規范我國標準化相關工作。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青島國際標準化大會上,眾多國內外知名標準化專家圍繞標準化發展的最新趨勢,共同交流和探討了標準化如何促進熱點領域的發展。比如,國外標準化戰略對中國標準化工作有何啟發和借鑒;標準化科研如何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政府管理方面,標準化在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方面有哪些經驗;在智能制造方面,面對國外智能制造的最新發展趨勢,如何看待用標準促進中國的智能制造發展;在節能和減排方面,如何用標準促進企業能源轉型和碳減排等等。
進入“十四五”期間,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正由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邁進,其中航空運輸產業是我國的優先發展基礎產業之一,同時航空運輸產業作為高度協調的生產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標準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航空器的飛行安全、運輸生產、航班正常性和實現優質服務等方面,標準化是民航運輸企業走向市場的關鍵,更為重要的是民航行業是國際化和科技化程度都非常高的行業,要深刻認識到民航的安全、服務、質量、效益的決策,其實是標準的決策和制定標準的技術的最終選擇,因此標準化在民航安全可持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近些年來,國內有關學者在標準化在民航中的應用方面也進行了相關的科學研究,如趙景順[7]提出標準化是組織運輸生產的重要手段,是民航運輸安全的可靠保障,是提高民航企業效益的有效措施的重要論述;魏志芳[8]詳細的闡述了民航企業管理標準化是民航企業經營管理的一項綜合性基礎工作,推行民航企業管理標準化是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根本保證,更進一步提出了標準化是民航質量管理的基礎,民航質量管理是標準化的支柱的重要論述。
民航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航局用大量的事實證明了行政管理創造出來的“一二三三四”等理念對于中國民航安全的保障是行之有效。標準是民用航空產業發展中技術保障和技術創新的依據和平臺,民航標準化是民航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航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技術手段,民航行業的標準化管理的工作方針是:以安全、質量為中心,標準化計量為基礎,民航標準化將作為保障航空飛行安全、飛行技術和飛行保障、航空運輸、空中交通管制與服務、民用航空器維修工程、機場環境監測、航空醫學和民航安全保衛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技術依據,將為細化和補充民航法律、法規和相關規章制度,為民航安全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作用。近年來,國家先后制定了一些民航運輸行業標準如,《民航標準化管理規定》、《民航企業標準化工作導則》、《民用航空器飛行事故等級》、《民用航空地面事故等級》、《民用運輸機場應急救護設備配備》。由于我國民航標準化工作起步晚,民航二所的王書珍[9]針對尚不健全的民航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現狀,提出了諸多建議,如加快建立健全民航標準化組織機構;加強標準化隊伍建設;加強制定民航標準體系表;加強對行業標準歸口單位的組織和領導并發揮其作用;加快制定標準的速度,增加標準數量;加強標準化的宣傳工作,不定期報道民航標準化動態和國內外動向;投入一定力量清理本行業標準和行業間交叉標準;逐步建立發布和發現標準并納入相關程序等。
同時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國民航產業發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但在民航標準化應用和管理方面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無論是技術理念還是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分析、總結、積極引進并借鑒國外優秀標準化在民航行業的相關成功案例和先進的信息技術,結合我國民航發展特點,制定高水平的標準必須積極主動地采用世界上最新科學技術成果,努力并依靠廣大的從事標準化工作者和標準化管理人員,收集國內外同行的標準化文獻資料、科研成果和信息。結合自身實際,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體系,著力構建系統、科學、全面、成熟的我國民航標準化體系,提升民航行業的運行效率、安全服務水平和保障能力,從而貢獻出符合我國民航實際發展情況且具有先進技術水平的標準化管理體系,為助推我國民航轉型升級和安全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江坤 深圳航空有限責任公司) (編輯:金杰妮 校對:王亞玲 審核:韓磊)